Friday, November 13, 2020

TOP100 古迹 95 巴黎先贤祠

 俗话说:“感受伟大生命的厚度和力量,在沉静的先贤祠尊荣之美下”,如果想在法国敬仰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,像卢梭、巴尔扎克、雨果、德彪西、莫奈……不得不说,先贤祠真是个不错的去处。

先贤祠图

先贤祠这类建筑通常以“供奉诸神”而著称。公元前五世纪,古希腊人修筑雅典巴特农神庙,就是为了供奉这世上所有的神灵,意大利也有一座类似的建筑,即我们所熟知的“万神殿”。

坐落于拉丁区的先贤祠,最初是为了纪念圣吉纳维芙而建造的教堂,里面摆放着她的圣物箱,但是经过多次改建,现在的先贤祠起着陵墓的作用,里面保存了许多法国伟人的遗体。这里也被称为法兰西精神的圣地。从法国大革命爆发两年后的1791年起,两百年来,先后安葬在先贤祠72人,其中有思想家、作家、艺术家、科学家,还有11位是政治家。是否能安葬于先贤祠,必须经过国民议会讨论,并由总统最终签署命令。

作为典型的早期新古典主义建筑,其正立面仿照了罗马的万神殿,设计师将哥特式大教堂的亮度和亮度与古典主义原理相结合,把哥特式大窗户挡住,从而达到了作为陵墓的建筑要求,顶部有一个圆顶,该圆顶的设计主要归功于布拉曼特著名建筑师坦比哀多,此外,先贤祠位于圣日内维吾山上的第五区,站在这里,还可以俯瞰整个巴黎盛景。

那么,如此尊美壮观的建筑,是怎么一步步建造起来的呢?

早在1774年,路易十五国王发誓,如果能够从恶疾中恢复过来,就下令建造象征巴黎守护神的建筑物。之后,他确实康复了,随即履行了自己的誓言,将建筑修建的任务交给了阿贝尔,洛可可艺术倡导者蓬巴杜夫人的弟弟,也就是后来的马里尼侯爵。1755年,马里尼委托法国著名建筑师苏夫洛设计教堂,并于两年后开始建造。

整个教堂长110米,宽84米,高83米,如此宏伟宽散的建筑,加上巨大的地穴,不得不让人们想起,当时路易十五国王内心是多么的雄心勃勃。建筑师苏夫洛还采用巧妙的“三重圆顶“设计,三层圆顶层叠上升,在第二层圆顶中,我们可以观赏到西方绘画大师安东尼精美绝伦的画作《圣吉纳维芙的神化》,最外层圆顶由石头和覆盖有铅层的钢筋捆扎而成,三层飞拱将上部的重量传递到门廊柱,如此精妙的设计,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!

先贤祠结构示意图

建造基金会于1758年成立,但仍旧存在着不小的经济问题,从而导致工程进展十分缓慢,1780年苏夫洛去世,由他的学生罗德雷特接替,改建后的圣吉纳维芙修道院终于在1790年基本完工,同年维莱侯爵提议“让我们塑造伟人雕像,并将其骨灰安放在地下。“仿照罗马万神殿的外形,将其改建为自由神庙。1791年4月,这个提议正式获得采纳,议会宣布“该教堂成为国家的圣殿,伟人的坟墓成为自由的祭坛”,还采纳了建筑入口处三角楣饰上的宣言,“献给伟人们,祖国感谢他们!”当时著名革命人物,国民制宪会议主席米拉波夫人去世了,在提议和宣言获得批准的同一天,米拉波的葬礼在教堂举行。

三角楣饰图(献给伟人们,祖国感谢他们!)

还有哪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伟人,在这历久弥新的先贤祠安葬呢?

维克多·雨果就在这里,他和另一位法国文豪左拉同在一室,分列左右两边。每个洁白大理石的石棺上,都放着一片很大很漂亮的铜棕榈,所有棺都摆在极为考究且精致的大理石台上,一间间石室,一条条走道……

细细观看展示他们生平的碑文,虽字数不多,但表述的内容却有其独特的视角。比如雨果,主要强调了由于他极力反对拿破仑政变,坚持自己的政治观念,遭受迫害,于是到比利时和英国逃亡了19年,在1870年回到祖国之后,仍拒绝特赦拿破仑三世;又如左拉,特别提到,他为惨受法军诬陷迫害的犹太血统军官德雷福斯而鸣冤,被判刑这样重大的挫折。很显然,这里更重视的,则是伟人们不同寻常的个性精神和思想历程。和左拉、雨果相比,思想家伏尔泰和卢梭更早在这里安葬,卢梭的生平上写着,是他奠定了法兰西的“自由、平等、博爱"。

伏尔泰塑像图

卢楼的棺柠雕刻最为精美,其正面雕了一扇门。当你打开这扇门儿,里面就会伸出一只手来,送出一支鲜花。或许这才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棺荐了!这尊属于伟大思想家卢梭的棺梓,细想一番,卢梭不也正是一直在把这鲜活和芬芳的精神奉献给人类么?从生到死,从过去到将来。这些伟大的人们,没有一个是世俗的幸运儿,他们都是在人间的受难者,不惜烈火烧灼肉体,探寻那造福人类永恒的真理。这些真理、精神,宛如这石棺上堆满的鲜花,白紫红黄,清香扑鼻。

在这里,还有一些不知名的“伟人”。在一面墙上,雕刻着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作家名单,共757名,不禁引起参观者片刻遐思,两次战争中烈士无以计数,为什么在这里只有作家呢?或许在法国人心中,认为作家更能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。

想到这里,作为外国人的我或许会觉得,艾菲尔铁塔、卢浮宫、圣母院并不是巴黎真正的象征,而是饱含沉静尊荣的先贤祠,它才是巴黎乃至法国这个国度的灵魂。那么,我们中国人自己的“先贤祠”,如今又在哪里呢?


0 评论:

Post a Comment